在小型的會議裡,通常提問者只需要在位置上提問發言即可,若是在大型一點的場地,提問者則要起身到發問區,走到一個有麥克風的特定平台去排隊提問。
通常提問者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:
1. 真的有疑問的
有時候演講者的內容不是說得很清楚,或是只有短暫提過,但是提問者漏聽了,所以想要發問再次釐清事情。
2. 來表達本身理念的
2. 來表達本身理念的
與演講者的立場對立,所以藉這個公開的機會來反駁並闡述自己的見解。(我見過兩位理念不同的學者,只要有任何機會,其中一位發表時,另一位一定會藉機發問並反駁對方的理念,不過這兩位私底下其實也是朋友,公私分明)
3. 搞不清楚狀況的
3. 搞不清楚狀況的
對演講者題目與hypothesis不甚了解 ,甚至是誤解了演講者的意思,導致提出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。
4.情勢所逼,不得不提問的
4.情勢所逼,不得不提問的
這通常是會議的主持人需要做的事情,有時候演講者結束presentation 後,整個會場沒有任何人提問,而面對這樣冷場的窘狀,負責的主持人只好自己準備幾個問題來發問。
不管是以上哪種情形,我覺得對任何的發言人都應該給予尊重。學術界可貴的就是有這樣公開的平台,大家能熱烈地參與討論,你來我往,並互相檢討這些研究上的建議、批判,才能造就更多研究上的火花。當然,研究是自己做的,所以箇中細節與脈絡自己也最清楚,必要的時候,還是要據理力爭,捍衛自己所做出的研究結果。而這些在公開場合的對答應退都是學術養成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階段。
新的研究生對於要在會議上發言,一開始總是比較卻怯,舉手前心裡免不了先糾結一番,在這裡分享這個搞笑的 flowchart 給大家,下次你有問題不敢發問的時候,就想想其實大家都是一樣 on the same boat,所以,不要覺得不好意思,有求知的慾望就勇敢的提問吧!
不管是以上哪種情形,我覺得對任何的發言人都應該給予尊重。學術界可貴的就是有這樣公開的平台,大家能熱烈地參與討論,你來我往,並互相檢討這些研究上的建議、批判,才能造就更多研究上的火花。當然,研究是自己做的,所以箇中細節與脈絡自己也最清楚,必要的時候,還是要據理力爭,捍衛自己所做出的研究結果。而這些在公開場合的對答應退都是學術養成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階段。
新的研究生對於要在會議上發言,一開始總是比較卻怯,舉手前心裡免不了先糾結一番,在這裡分享這個搞笑的 flowchart 給大家,下次你有問題不敢發問的時候,就想想其實大家都是一樣 on the same boat,所以,不要覺得不好意思,有求知的慾望就勇敢的提問吧!

p.s. 這個PhD Comics的作者,本身是Stanford 的畢業生 (Ph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), 他的創作相信很多經過博士訓練的研究生看到都會會心一笑,也算是奮鬥時的精神糧食吧!